国家科学中心国际合作联盟在北京怀柔正式成立
10月17日-18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国际综合性科学中心研讨会在北京怀柔召开,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相里斌出席并致辞。国家科学中心国际合作联盟在会上正式宣布成立。
本届研讨会主题为“科学中心助推科学共同体建设”,来自中国、德国、英国、瑞士、西班牙、波兰、荷兰、瑞典、法国等9个国家的18名科学中心代表,以及来自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及科研管理人员共两百余人齐聚雁栖湖畔,交流分享科学中心建设实践、管理运营经验及成果转移转化机制。
会议期间,与会各科学中心代表讨论通过了国家科学中心国际合作联盟章程,签署了联盟章程,并选举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王恩哥担任第一届联盟主席。
据悉,国家科学中心国际合作联盟于2017年第一届研讨会期间提出倡议,2018年第二届研讨会期间发表了推动宣言,本届研讨会期间正式成立,标志着国家科学中心的国际合作开启了新的篇章。
国家科学中心国际合作联盟将致力打造链接国内外科学中心的重要平台和纽带,进一步促进各科学中心在规划、建设和管理运行等方面经验交流借鉴,进一步促进各科学中心在推动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等方面的共建共享,进一步促进各科学中心在人才培养、互换交流等方面的创新合作。
会议期间,相里斌、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刘印春、本届研讨会主席沃尔夫冈·马夸特,分别围绕“积极参与国家科创中心建设”“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和“塑造变革:亥姆霍兹的知识和技术转移”做了主旨报告或主题演讲。
围绕会议主题,研讨会还设立了“科学中心科技成果产出与成果转化:机制与管理”“科学中心科技基础设施运行与科研组织管理:经验与展望”“科学中心未来科技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与挑战”三个分论坛,来自国内外的18名专家学者分别做了主题报告,与会代表就报告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分享了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的成功经验。
北京市、中国科学院和国家部委有关部门负责人,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代表参加会议
追访
王恩哥:合作联盟将对中国科技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对于合作联盟成立的意义,王恩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科学装置已经成为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发达的国家,都发展了一些非常具有应用意义的大科学装置,但这些大科学装置分散在世界的不同地方。
“经过三年的努力,我们最终达成了合作协议,成立了国家科学中心国际合作联盟。这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在国际上也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我个人觉得,这对于中国科技将来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王恩哥说。
未来,联盟将展开哪些国际合作?王恩哥表示,合作会涉及一些非常实质的交流活动,涉及的领域包括材料、能源、生命科学、高能,以及空间科学等。
伍建民:大科学装置和研发平台建设实现关键突破
对于怀柔科学城的最新进展,今天上午,北京怀柔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伍建民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国家在怀柔科学城布局的5个大科学装置全部启动建设。
“大科学装置和研发平台建设实现关键突破。2017年和2018年,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和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先后开工建设。截至今年10月初,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工程已经完成总建安工程的98.5%;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完成总建安工程的66.4%。”伍建民介绍。
此外,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项目正在进行临建和临时道路施工;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项目正在进行场地平整等工作;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项目正在进行临时围挡等搭建工作,同时对园区内管网进行改线。